这几天全国上下都在谈高考,朋友圈发“金榜题名”的祝福,家长微信群里晒准考证、晒送考车队,媒体更是一如既往地煽情:“这场考试决定命运”“寒门子弟的逆袭”“这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战”——每年都是这套说辞,一年不如一年真诚,一年比一年洗脑。
而我想说一句可能不太合群的话:高考,屁都不是。
你可能会说,这个人要开始装逼了,还真不是。
不是说它不重要,而是它被过度包装成了某种命运转折的神话,好像只要上了个好大学,人生就此一路青云,不然你就会“泯然众人矣”。但现实是,高考充其量就是一次阶段性测验,是一个残缺不全的“筛选机制”。它既不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,也无法真正评估一个人的能力,更别提“决定命运”了。
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,将来就没出息。”仿佛分数就是人生的通行证,考试就是价值的全部体现。可成年以后你会发现,最穷的可能是当年的尖子生,混得最好的可能是当年班里经常不交作业的那个“问题少年”。
我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招聘,面试一个影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。他满脸自信地说自己会剪片子,结果我们让他试剪一个片头,他熟练地打开了上古时期的软件,当场我就震惊了。这像什么?像是你去应聘个程序员,结果他说自己最擅长用“Visual Basic 6.0”。不是他不用功,而是他的知识体系根本跟不上现实。
信息时代,教材和学习内容,几乎注定有极大的滞后性(某些学科例外)。
高考唯一能决定的,是你18岁时能去哪个地理位置念四年书。它决定不了你学什么,也决定不了你最终能做什么,更决定不了你能不能活得像个人。
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时代?人工智能每个月都在升级,OpenAI才刚推出GPT-4o,百度就出个文心一言,过两天又来了Sora。知识的半衰期在不断缩短,你今天掌握的技术,三个月后可能就落伍;你今天背的“标准答案”,半年后可能就被AI嘲笑“这叫优化吗?”
我们的教育,是典型的“输入型”——灌输知识、死记硬背、机械刷题。可问题是,人工智能早就把这些事干得比人好得多了。
你把一个孩子培养成答题机器,等他们走入社会,发现AI比他更会写作文、更快出图、更懂编程,谁来负责他掉线的人生?
你让他们从小就刷题,刷到没了兴趣,没了好奇心,没了问题意识—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最可怕的地方:它不培养人,它只培养考生。
很多老师以为自己是“授人以鱼”,其实只是“塞人以鱼骨”。
“考试型人才的尽头,是不敢犯错、不敢质疑、不敢探索的人生。”
如今这个时代,我们还在用一套工业革命时期设计的“流水线教育模式”去培养孩子——排排坐、背书本、听讲义、写标准答案、追排名——培养出来的不是解决问题的人,而是被动执行的“听话机器”。
说得难听点:你花12年时间培养出来的“考试型人才”,不如5分钟教会ChatGPT生成一篇优秀作文。
我们不是在培养会思考的人,而是在压制人的创造力。考试考的是标准化答案,可现实世界靠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——这之间的鸿沟,正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。
在这个更新频率以“周”为单位的世界里,你教给学生的知识三年后可能就成了废铁。而我们还在用20年前的教材,教他们写20年前的八股文,最后一脚把他们踢进2025年的社会。
荒唐不荒唐?
你考完了,然后呢?你以为大学是天堂?其实大学才是“真正学习的开始”。
只是很多人一上大学就废了。为什么?因为压抑太久。被“考好大学就能幸福”这句话骗太久,好不容易“上岸”了,终于可以报复性躺平、报复性打游戏、报复性熬夜、报复性摆烂了。
不是他们不爱学习,而是他们太久没有“自由呼吸”了。
“在高考机器里被碾压了十二年之后,大学,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拥有选择权的地方。”
这背后是一个更深的悲剧: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“爱上学习”,而是让他们“逃避学习”。结果是什么?一毕业就被现实社会毒打——技能跟不上,思维僵化,遇事只会等别人安排。
我认识一个年轻人,刚毕业就加入我们公司实习,他不是名校出身,但他有一股劲儿,天天学新东西、学新工具,手上项目一个接一个做得干净利落。问他:“你在哪学的?”他说:“网上看了几十个教程,跟着练出来的。”他没有靠高考决定命运,他靠的是“自我驱动”的学习。
在这个时代,你唯一能对抗淘汰的办法,就是不断学习,不断更新自己。
高考,只考一次;社会考试,考一辈子。
你在职场被淘汰的时候,没有人告诉你考得好不好;他们只会告诉你:“你不行了。”
很多老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大学生“不思进取”,说“00后一代没吃过苦”,说他们“只会玩”,可真的是这样吗?
我想说一句反话:是你们让他们必须玩一玩。
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就被各种考试、排名、补习班、作业、升学压力压着走。整整12年,他们像拧紧的发条,一直没有喘息的空间。到了大学这根弦一松,整个人弹起来了:你不让他玩,他就疯给你看。
问题不是他们玩,而是我们在教育阶段从不让他们“玩中学”——他们从小只被允许“苦中学”。我们以为管得越严,成绩就越好;实际上,压抑越久,爆发越强。那种一到大学就疯狂沉迷网游的人,往往就是在初高中被“学习枷锁”勒得最紧的那一批。
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,不是“考上大学再说”,而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明白:学习,是为了更好的生活,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高一分。
高考,不是命运的分水岭,更不是人生的全部。它只是一个开端,甚至可以说,是一个早就过时的“仪式”。
你上了985又怎样?如果思维懒惰,四年下来一事无成;你没考上好大学又怎样?只要你保持好奇,持续学习,照样能活出精彩人生。
真正决定命运的,是你有没有一颗能跟上时代的心。
真正要学会的,是如何在时代巨变中,别让自己变成放屁都没人听的背景音。
我特别反感那种自带圣人光环的说教式高考文:什么“今天你进考场,明天你拯救世界”“只要努力,一切都有可能”……
拜托,你这是在给焦虑做加法。
“教育的意义,不是告诉孩子‘你必须赢’,而是告诉他们‘你可以输’。”
你想当医生,考研考博,有用;你想当博主、创业者、画家、厨师,靠的都不是那张卷子。你得靠热爱,靠坚持,靠看不见的日夜努力。
如果你考得好,恭喜你,继续努力;如果你考砸了,别慌,日子还长。
别让一次考试,偷走了你对生活的热情。
说到底,高考,屁都不是。
它最多是一阵响亮的、巨大的、五彩斑斓的响屁——你听得震耳欲聋,回头一看,空气早已飘散,留下一地尴尬。